湖南理工学院是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学校坚持“有组织”和“应用型”的科研工作基本定位,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始终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持续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本地化转化,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创建科研团队,培育创新成果
突出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能力建设,建立科研成果创新与转化三个一体系建设,即每个院部至少落实一位重点支持的产学研合作专家、一个产学研合作团队、一家合作企事业单位,完善全校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工作网络。近年来全校建设科研团队27个,柔性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余人,与岳阳市委市政府、各重点产业园区及重点企业建立常态化的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成果转化工作联系。近5年,学校完成新增科研项目2530个,到账经费5.2亿元,其中2023年新增科研项目521个,到账经费1.64亿元。
聚焦产业需求,加快成果转化
湖南理工学院组织开展服务岳阳现代石化产业对接会
2024年6月,湖南理工学院组织开展服务岳阳现代石化产业对接会。现场,不同学科的博士教授们与园区、企业等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围绕优势学科助力现代石化产业发展进行“头脑风暴”。
对接湖南省现代产业体系和岳阳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与湖南石化、中科电气、科美达、科伦制药、千盟电子等563家本地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10个,共建校地合作平台12个,共建企业研发中心6个。依托以上平台,常态派驻博士挂职湖南岳阳绿色化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岳阳兴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推动特种聚烯烃催化剂及新产品开发成套技术应用到岳阳兴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新建30万吨特种聚丙烯项目,开发了新型特种聚丙烯催化剂,实现了高经济性、高适应性的特种聚丙烯规模化生产。
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体系
学校成立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对接重点产业链
近年来,学校制定或修订《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等6个文件,明确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组织机构、成果转化评价、转化方式和转化流程、收益分配、激励措施,形成了科技成果“培育—发布—对接—转化落地”的全流程专业化服务体系。成功转化或应用了新一代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特种环氧树脂、特种聚烯烃催化剂、长江崩岸预警系统、燃料电池双极板等成果60余项,预计产生经济效益200余亿元。
下一步,湖南理工学院将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扎实推进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速学校科技成果向形成新质生产力转化。
党委书记张国云和“智能图像处理及应用”科技创新团队成员
完善政策体系,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积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体系,细化完善成果转化奖酬分配制度,允许科技成果完成人自主实施成果转化,赋予成果完成人一定比例的产权及一定范围内自主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权,完善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依法获奖酬的规定。
湖南理工学院“智能图像处理及应用”科技创新团队。该团队结合遥感、无人机及三维重建技术,推动三维检测技术在洞庭湖与长江区域的应用与实践,着重解决了长江洞庭湖区域生态监测、水利工程过程监测、水资源保护等一系列难题,为“守护好一江碧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校长曾祥君赴岳阳县开展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调研
夯实组织体系,打通成果转化孵化链条。对标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万亿现代石化产业,围绕岳阳市“1+3+X”现代化产业体系,迭代更新服务支撑岳阳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制定落实青年骨干博士到园区、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精准挖掘产业需求,发现“卡脖子”技术问题,在需求验证和集成攻关基础上进行中试生产,成立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研究院进行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人才培养,构建起“对接需求—集成攻关—布局专利—中试生产—人才培养—实际转化”的全流程成果转化孵化链条。
强化平台体系,力促成果转化高效协同。强化有组织科研,坚持学科、平台一体化推进,引导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围绕国家战略和创新链布局需求,着力建设好已有省部级科研平台,对标岳阳产业发展需求谋划新建3—5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对省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以及校设研究机构等加强规范管理和考核评估。瞄准岳阳市化工新材料、电力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与软件服务等主导产业链关键技术或难点堵点问题,吸引省内外高校联合建设若干科研合作平台。试点院级交叉平台建设计划,突出学科建设和服务岳阳主导产业目标导向,聚焦学术前沿,推进跨学科协同发展的机制改革,鼓励一流学科所在学院牵头建设学术领域特色鲜明的交叉平台,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
倡导专利转化,引导成果转化回归本心。针对现科研人员按传统观念做横向项目较多,而进行专利转化意识不强的问题,做“前”和“后”两篇文章。提前谋划布局专利,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和对高价值科技成果培育创新发展的专项扶持力度,在项目立项前,进行专利信息、文献情报分析,开展知识产权风险评估,确定研究技术路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健全专利导航机制,构建“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转化”全链转化体系。落实成果转化“后补助”政策,进一步规范专利申请管理,对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引导破除“职称专利”导向,回归成果转化初心。
(来源于《科技湖南》2024年8月16日)